国际脑血管病杂志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国际刊号:1673-4165
国内刊号:11-5541/R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1196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

  摘要:目的:探讨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。方法: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96例,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各48例,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,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,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效果、Glasgow昏迷量表(GCS)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(ADL)评分情况。结果: 观察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7.9%,对照组为81.3%,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,P<0.05;观察组护理后Glasgow昏迷量表(GCS)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(ADL)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,两组比较差异明显,P<0.01。结论: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有显著效果,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,改善昏迷程度。

  重症脑血管病又称卒中、中风,是临床常见多发病,是由各种病因导致脑血管病变而使脑组织出现供血障碍的疾病[1]。此病发病急,病情发展快,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。且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。重症脑血管病存活患者中约有75%致残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[2]。本研究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,取得满意效果,现报道如下。

  1 资料与方法

  1.1 一般资料

  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-2013年7月间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96例,所有患者均经MRI、CT检查确诊。将其随机分为两组,观察组48例,男27例,女21例,年龄51-85岁,平均年龄(63.2±3.2)岁,发病时间6-26h,平均(10.2±0.6)h;其中脑梗死13例,脑出血28例,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;对照组48例,男26例,女22例,年龄50-83岁,平均年龄(63.5±3.1)岁,发病时间6-27h,平均(10.4±0.4)h;其中脑梗死12例,脑出血28例,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。两组患者在你年龄、性别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,P>0.05,具有临床可比性。

  1.2 方法

  对照组:采用常规护理,密切观察患者呼吸、意识、血压、脉搏等生命体征。观察组:采用循证护理,主要护理步骤如下:(1)护理人员密切监护患者血压、体温、呼吸、心率、瞳孔等生命体征,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中枢性高热症状,若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、双侧瞳孔对称性变差等症状,可能是脑疝症状,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,以便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;(2)检查呼吸机的各接口接合是否紧密,严格检查呼吸机的各管道,若发现有任何污染,及时更换;(3)检测患者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,调整呼吸机的呼吸模式、氧浓度及潮气量,并定时清理呼吸机管道内积水;(4)对于部分无法自主咳痰患者,应帮其拍背或采取雾化吸入的方式,帮助患者顺利排痰;(5)定期清理患者口腔,防止口腔内分泌物进入气管引起呼吸困难;(6)控制病房内温度和湿度,保持空气流通;(7)重症脑血管患者由于无法进食,故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脱水剂,患者体内电解质极易出现紊乱,应定期监测患者肾功能及电解质;(8)加强心肌标志物与心电监护的检测,发现并发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,并注意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,观察心脏情况,避免心脏出现损失;(9)根据患者病情及早放置胃管,给予患者进食高维生素、高蛋白及易消化食物。

  1.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

 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效果、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(GCS)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(ADL)。效果判定:显效:患者智力基本未受影响,肢体活动能力良好,生活可自理;有效:患者智力有所降低,只可进行一般活动,且活动功能不佳,部分生活可自理;无效:患者智力出现明显下降,无法进行活动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包括睁眼反应、语言反应、运动反应3个项目,测3个项目并计分,再将各个项目的分值相加求其总和,即可得到总评分;日常生活能力量表:是由躯体生活自理表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组成,主要适用于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。

  1.4 统计学方法

 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.0统计学软件处理,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,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,检验水准为σ=0.05。

  2 结果

 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.9%,对照组护理为81.3%,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,P<0.01,具体见下表1。

 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比较

  两组护理前GCS评分、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,P>0.05,观察组护理后GCS评分、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,P<0.01,具体见下表2。

 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CS评分、ADL评分比较

  3 讨论

  循证护理模式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,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,审慎地、明确地、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、患者愿望相结合,获取证据,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[3]。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个人技能及良好的专业素质,使护理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得到极大改善,护理服务真正做到有据可循,最终提高护理质量[4]。

 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,故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要求较高[5]。仅仅凭借传统的护理经验是不够的,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参照以往临床实践成果,制定最佳护理方案,对患者饮食、心理、用药、作息、早期功能训练等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护理[6]。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,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,并检测患者肾功能和电解质,加强心电监护,预防肺部感染,并督促患者加强功能锻炼,促进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恢复,最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[7]。

  本研究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,护理后显效40例,有效7例,无效1例,总有效率为97.9%,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后显效32例,有效7例,无效9例,总有效率为81.3%,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,P<0.01;两组护理前GCS评分、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,P>0.05,护理后观察组GCS评分、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,P<0.01。由此可见,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,对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意义重大,可改善患者昏迷程度,值得临床推广。

  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国际脑血管病杂志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国际脑血管病杂志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